今年故宫发布名为“紫禁城上元之夜”的元宵节灯会活动信息后,引发持续关注和抢票热潮,元宵节当晚的灯会活动预约票几乎是“秒光”。在18日0点时,再尝试登陆故宫门票预售系统时,甚至已经无法打开网站。一场传统灯会竟然能点燃如此巨大的参与热情,元宵佳节在如今所展现出的文化魅力,可见一斑。
在传统节日中回归传统习俗、品味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今天许多人过节时的优选。不只是元宵节,在刚刚过去不久的春节假期,许多传统的年俗和文化元素换个形式、换个空间,成了人们热捧的对象。在图书馆,小读者们可以参与写福字、画门神、换脸谱、做花灯、剪纸等体验活动;在内蒙古博物院,孩子们围坐在蒙古包里,亲身体验蒙古族小年祭火仪式,品尝麻糖、果条和奶茶等传统食品;在南京的一些老茶馆,不少人饶有兴致地欣赏着“南京白局”“苏州评弹”“扬剧折子戏”等传统节目……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烘托出浓浓的节日氛围,更让传统文化、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放射出新的光芒。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传统节日、传统文化成为了新的时尚?一方面是因为在创立技术、创立形式的加持和助推下,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人的生活、体验更加契合了。比如春节期间,有的城市家庭选择到郊区租个带小院的民宿过年,大年三十在院子里支起大铁锅煮年夜饭,还能放鞭炮、赏花,唤起了不少人的“乡愁”,年味一下子就出来了。另一方面,无论形式如何变化,传统文化背后的价值理念、体现出的情感要素,才是吸引现代人的根本原因。春节档电影市场,《流浪地球》获得票房排行靠前。这部影片之所以广受好评,很大一个原因在于电影中出现了许多让人熟悉的元素,特别是片中对“流浪”与“回家”这一组关系的理解,充满了式的对家的向往、对故土的眷恋。这些别具特色的情感、价值,才是真正构成传统文化的活的灵魂,让人为之向往。
传统节日、传统习俗,本质上都是一种文化需求,集中呈现着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曾经有一段时间,一些声音认为我们传统节日的氛围越来越淡了,传统文化似乎无人问津。这其中的症结,就在于公共文化生活和文化产业链中的供给方未能充分回应老百姓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文化需求。如今,无论是故宫的元宵节灯会引爆互联网,还是近些年兴起的国学热、博物馆热、汉服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相关文化部门、单位、企业瞄准了真实的需求,以新的形式、新的技术、新的创意提供了更高质量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端频频发力,老百姓一边享受着文化大餐,一边也就和传统文化拉近了感情。
元宵佳节之际,在浙江杭州清波街道,“寻梦宋都”己亥年南宋市集暨孔庙元宵游园会举行。一群可爱的孩子们身着一身宋服,在庙会上猜灯谜、拔河、踩高跷、画糖画、滚铁环,玩得不亦乐乎。正是在这样欢乐的记忆中,传统文化的种子已经在幼小而纯真的心灵中埋下种子,假以时日,洒之阳光、润之雨露,定能让中华文明的千年根脉,越扎越深、越扎越牢。